第十二章(1/3)
作品:《一品驸马爷》谢则安正午就见到了赵崇昭。>
赵崇昭一见面就追问:“三郎,你和宁儿说了什么?”>
谢则安可不能和赵崇昭一样大咧咧地直呼公主的名讳,他恭谨地说道:“公主殿下对我用的铅笔很有兴趣。”>
这是谢则安和晏宁公主套好的说辞。>
赵崇昭不疑有他,兴致勃勃地问:“什么铅笔?”>
谢则安拿出一套新的,削了一支给赵崇昭看。他说道:“公主殿下腕力差了点,写毛笔字很辛苦,用铅笔的话字比较容易成型,挺适合的。”>
赵崇昭瞧着有趣,当下让张大德找张纸来试写。>
他手劲大,没一会儿就把笔尖给弄断了。于是写了几个字后他就摇摇头:“不成,不好写。”>
谢则安说:“殿下力气过人,当然不一样。”>
赵崇昭想了想,又拿起笔写了几下,说:“这笔尖够细,要是拿来抄书的话省纸,倒也不错。”>
谢则安惊讶地瞄了赵崇昭一眼。>
赵崇昭恼羞成怒:“你那小眼神儿是什么意思?”>
谢则安一脸意外,接着才极有诚意地溜须拍马:“殿下时刻惦记着百姓,实乃百姓之福!”赵崇昭会说出“省”字自然不是指他自己,他哪需要省?>
赵崇昭面不改色气不喘地说起了大话:“我离京期间停停走走,见到不少读书人买不起书,都用手抄的。可纸价同样不便宜,很多人连纸都买不起。在京城时人人都说大庆朝富足,这次我去瞧了瞧,觉得一点都不富,一点都不足。这样的感触,是呆在宫里体会不来的。”>
谢则安瞧了他一眼,施施然地说:“殿下琢磨出这套说辞是想去骗人吧?或者应该说,殿下想去欺君。”>
赵崇昭:“……”>
谢则安不客气地指出赵崇昭的漏洞:“去时我不知道,可回京时我是知道的,殿下一路上何曾扫过一眼百姓?”>
赵崇昭立刻说:“我是去时见着的!”>
谢则安笑了笑,问:“殿下觉得是我好糊弄呢,还是陛下那边好糊弄?”>
赵崇昭蔫了下去。>
赵英至今还没消气,赵崇昭求见时一律不见。赵崇昭这几天终于意识到苗头不对,赶紧找来一干“智囊”给自己出主意。在“智囊”们齐心协力的谋划下,他辛辛苦苦地背了好几套说法,准备在不同场合把自己去青云观祈福的事洗白白。>
没想到这些说辞连谢则安这小娃儿都蒙不过!>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赵崇昭抱着脑袋:“三郎我都愁死了,你别来落井下石成不。”>
谢则安说:“愁啥,说来听听。”>
赵崇昭犹豫了一会儿,咬了咬牙,简单地把赵英那天发火的经过说了出来。最后赵崇昭还特别强调他觉得自己没有错,他一定会想办法向赵英证明自己是对的!>
谢则安一听就知道赵崇昭没明白赵英为什么生气。>
谢则安说:“如果有人伤害了公主殿下的话,殿下会怎么样?”>
赵崇昭言简意赅:“我杀了他!”>
谢则安说:“这不就对了?”>
赵崇昭瞪大眼:“哪里对了?”>
谢则安说:“你觉得陛下是不是个勤政爱民的明君?”>
赵崇昭点点头。>
谢则安说:“换句话说,江山社稷之于陛下,就像公主之于殿下。平时像眼珠子一样爱护着的东西,有人想把它弄坏,你说气人不气人?”>
赵崇昭沉默下来。>
谢则安说:“陛下对殿下你疾言厉色,是因为见识过盲信道家给大庆带来的厄难。”他顿了顿,看着赵崇昭说,“那是什么样的厄难,殿下应该比我更清楚才是。当时皇室中披甲上阵者不计其数,战后皇室青壮死伤过半,殿下难道不知道?”>
赵崇昭说:“我不太喜欢看那时候的宗卷,只看过几行。”他老老实实地承认,“我确实不是很了解。”>
谢则安说:“就是因为这个。殿下,陛下生气不是因为你私自离京,也不是因为你不关心民生教化,而是因为失望。”>
赵崇昭又想到赵英最后看他的那一眼,浇得他透心凉的一眼。>
自那以后他去求见就再也没见着了。>
赵崇昭觉得委屈得很,压根想不出该怎么做才对,只能耷拉着脑袋认真求教:“那我该怎么办?”>
谢则安说:“殿下应该自己想。”他瞅了赵崇昭一眼,“我才十岁呢,这么要紧的事儿我能想出什么办法?”>
赵崇昭:“……”>
现在才来提自己只有十岁,会不会晚了点?>
赵崇昭说:“行,我回去问问别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品驸马爷 最新章节第十二章,网址:https://www.254y.org/155/1559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