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造把反[下](1/10)

作品:《繁华斩

穿西装的造反英雄

1859年咸丰九年4月22日,38岁的洪仁玕从香港徒步来到天京。

洪秀全特别高兴。

一改“永不封王”的承诺,封其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

引起许多将领的不满和指斥。

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不久也被封为忠王。

洪仁玕向天王呈上资政新篇,提出“权归于一”,发展民办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和银行,设新闻馆及对外采取通商政策等,意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富国强兵。

中国也可以推行新政吗

洪仁玕是很想成就一番事业的。

然而历史终究还是让他失望了。

洪秀全似乎很欣赏资政新篇,批了“此策可行”的字样,但要真正推行时,他退缩了

天国最后的一线生机掐断了。

可叹。

曾拒绝为洪秀全洗礼的美国人罗孝全抱着一腔希望来到天京,担任天朝的洋务丞相,目睹种种之后、又失望地离去。

他抨击说:

“我不相信他们有任何的政治组织,并且不相信他们知道要组织一个政府。

“一切要务好象完全存于军法,由最上级到最下级的当权者都是在杀人这条线上走。”

世界风起云涌,我自巍然不动。

而一个不能摒除封建迷信、缺少知识分子参与、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等先进思想、励精图治的政府,只是一伙上不了台面的流寇

流寇就是乱民。

只有丑恶万状的破坏。

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更无法令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至1860年咸丰十年初,清军江南大营已拥兵十万。

在天京城北、东、南三面掘壕筑墙一百三十余里,建大小营盘一百三十余座,围困的铁桶一样。

强攻必然付出重大伤亡。

诸将筹谋解围之法。

洪仁玕建议以奇兵东进直捣湖、杭,分敌之兵,而后回打江南大营。

方略既定,李秀成率主力进入浙江。3月11日,其前锋一千余人乔装成清军进抵杭州武林门外。

杭州城驻兵约有七千余人。

太平军偷袭未成,便转入强攻。李秀成扎营南门外,并于清波门外挖掘地道,以地雷轰塌城墙数丈,攻克杭州。

和春只得从江南大营分兵赴援浙江。

李秀成遍插旗帜于杭州城头,以为疑兵,率部连夜撤出。

忠王召集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吴定彩、陈坤书诸将,两路进援天京。

时江南大营已分兵四出,兵力不及四万。

5月2日,十万太平军冒雨对和春营盘发起猛攻,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浮桥数道,与城内太平军内外夹击清军。

太平军向清军营寨抛掷自制手榴弹,引起火药爆炸,四处起火。清兵闻之丧胆,纷纷弃营溃逃,太平军乘清军四散奔逃之际,尽数摧毁江南大营五十余座营垒,击毙总兵黄清、副将雷安邦以下数千人。

6日,整个江南大营完全瘫痪。

东征及上海之战

11日,洪仁玕会同诸将,登朝庆贺,并商讨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此时天朝疆域只有天京附近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大受限制,如何发展,领导层形成三种不同的意见:

陈玉成:以安徽为重点,集中兵力争夺天京上游,回救安庆;

李世贤:开拓浙江、福建;

洪仁玕、李秀成,看好富庶的粮米之乡,主张东征苏州、常州,夺取江南重要的经济基地。

天王乃命诸王东征,“限一月肃清回奏”。

李世贤率师进入皖南,经广德、徽州入浙江,克临安,富阳,馀杭,逼近杭州。

15日,李秀成率东征主力由天京出发,当天占领句容。由于陈玉成的得力配合,又大败清军于丹阳城外,张国樑于溃逃中坠河淹死,钦差大臣和春逃至苏州西北的浒墅关,自杀身亡。

李秀成攻克丹阳后,又顺利夺取常州、无锡、苏州、江阴。

湘军乘太平军东征之际,大举进犯集贤关,围攻安庆。

英王陈玉成引军回援。

飘忽不定的行踪,反映出他不得不执行命令、又不愿在东线作战的复杂心情。

李秀成继续挥师东进,连克浙江嘉兴、江苏昆山、太仓、嘉定,青浦,7月克松江,兵临上海近郊。

上海当时还不算全国比较大的城市。

但也发展成规模不小的通商港口。

夺取上海,不但可以截断清廷南北漕运的命脉,还可以凭借通商口岸的便利,发展与西洋各国的贸易,获取稳定的武器和军事物资供应源。

同时亦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繁华斩 最新章节跟我造把反[下],网址:https://www.254y.org/16/1619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