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游 七十五(1/3)

作品:《女判官三七

凌游缓缓的合上书,他看着一旁呆若木鸡的儿子之后。用书敲了敲凌耀的头。

“父亲。痛。儿子有认真的听的。”凌耀揉了揉自己的额头。一副吃痛的模样。

“认真听了。那可听懂了?”凌游笑着看着自己此刻长张牙舞爪的儿子。

“嗯。。。。。。。。。。”

凌游摇了摇头。“所谓的《孙子兵法》。苏轼讲:“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就是说,谈论兵法,最牛逼的是孙子。

读《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这个计字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并列,当然我读孙子兵法旁边必定放着三十六计。

不过呢,这两个计不是一个意思。三十六计的计,是计谋技巧,阴谋诡计的意思,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诡计。而是计算的计,不是讲计谋。

为什么大家把孙子兵法的计理解成奇谋诡计呢?那是因为人性的弱点,贪求速成,技巧。总是想在自己对比方实力相差很大的时候,用个奇谋诡计就搞定对方了。凡是抱着这种心态读兵法的人,根本就领悟不到孙子兵法的真意。

孙子兵法,不是讲用奇谋诡计取胜的书,通篇讲的都是实力决定胜负。。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孙子是有大格局的人,不是一个将军,统帅的格局。

孙子兵法用的是拙,不是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好像都有点傻傻的感觉。

站到世界之巅的人,一定是实力最强的那个人。用技巧者,能糊弄一时,不能糊弄一生。

孙子兵法这个计算的计主要是计算的什么东西呢???

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与法治谁好。计算的是双方的君主谁更加贤明,将军能力强弱,士兵强弱,财力强弱。

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知道有没有“胜算”,通过计算推测出胜负,胜了我们就打,推测出没有胜算,就不兴师动众。

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算好胜利了,再出兵打仗。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会用计谋的人是谁呢?估计非诸葛亮莫属,而诸葛亮这个计谋,是奇谋诡计的计,不是孙子兵法里面计算的计。

如果按照孙子的意思,先计算自己国家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法治,计算的是双方的君主谁更加贤明,将军能力强弱,士兵强弱,财力强弱。蜀国有没有胜过魏国。没有胜过魏国,还出兵打仗,显然,诸葛亮在孙子面前是不及格的。

但,诸葛亮为了一个兴复汉室的梦想,不顾蜀国与魏国的实力相差悬殊,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想以弱击强,劳民伤财,尸横遍野,逆天而行。

诸葛亮要干的事情,就是冒险,只有侥幸才能成功,可是呢?诸葛一生唯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么他当初为啥老是发兵呢?所以,诸葛亮的计,在孙子面前完全是不及格的。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这么有名,只是因为有故事,奇谋诡计,人民群众都喜欢听,津津乐道。。顺应了人性的弱点而已。

而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利,看上去往往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故事的,一切以实力说话。

其实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外行觉得平淡无奇的地方,内行往往看到大门道,能学到真本事。

所以真正牛逼的人,都是苦练内功。功到自然成。这个战略思想,不管是打仗,还是做人,还是经商,都是绝对真理。

夫孙子之书以兵法而立言也,故仁义礼让之于圣贤之书而不敢漫论之,反至其所无者则谆谆然叩其两端而竭焉。是则孙子之所以为子也。吴子以下遥不及于此,故不知就其灿然明备者而求之于斯,妄论道德仁义焉。??

孙子兵学可称之为我国建国兵学,同时也是东洋兵学,故起此书名。

孙子为富于天才的人,其书之在今日,无论任何人,莫不谓为万古不易之真理;又其头脑之甚有组织,思想之博大,读者不胜惊叹。

古代之兵书,是具有人间广泛意义的战术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处于时世的大而新的哲理。

孙子的战斗原理,不论何时,于人类也老是无限地供应着力、热、生命和希望以及其他一切祈祷。汉民族自在黄河流域建筑了文化基础,春风秋雨五千年了,其间不知死生了多少人,用剑或有优于孙子者,用笔而贤于孙子者实无一人。彼是兵学家,哲学者,且是东方第一流大文豪。

《孙子》“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即“要上下建立一体感”的意思。韩非子以“君主与国民利害相背,本质上没有能取得共存共荣”为依据,主张冷酷无情地实行法治主义。马克思强调“资本家(经营者)和工人的利害有本质的不同,前者靠剥削后者发财致富,后者却依赖反对剥削得以生存”,两者完全不能调和。而孙子主张找出共同利害统一两者的关系,求得共存共荣。孙子认为,如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寻求上下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女判官三七 最新章节凌游 七十五,网址:https://www.254y.org/206/20632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