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逐鹿天下英雄梦(1/2)
作品:《内娱顶流游进了我的鱼塘》但凡是流连赌桌的赌徒,必然胆大包天。想也知道,从一无所有的甲午战争小兵混成袁世凯都得拉拢的实权将军,张作霖怎么可能甘心一直窝在老家东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底下人群龙无首,谁都想当新的老大。
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等省,势力最大;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及河北等省,也算富庶;奉系的张作霖相比之下最不起眼,只占踞了关外的东北三省,直到皖系大厦将倾之际才获得日本人的大力扶持。
除去四分五裂的北洋军阀,另有若干小型军阀势力在自己的野心膨胀作用和外国列强操纵下,争斗不已。
天下乱成一锅粥,躲在南方的孙中山也没闲着。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带着能召集到的兵马讨伐段祺瑞,史称“第一次护法战争”或“三次革命”。我们都知道,孙中山虽然善于营销—在立文著书、公开演讲、散发个人魅力、收集捐款资助上面没人比得上他,行军打仗却是他的短板。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之前已经有过无数次失败的起义,针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也以惨败告终。
这一次当然也毫不例外,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1918年5月,孙中山辞职,护法战争宣告失败。不过孙中山具有完美的阿精神,从来不被挫折击倒,他努力经营广东,并且之后把广西一并收入囊中,誓师北伐。
文人书生孙中山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时候,大字不识一个的睁眼瞎张作霖却越发得势。他瞄准时机,一再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利。
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兴盛,亦最早衰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等皖系军阀首领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备受瞩目,成了割据时期一帮“土匪”里头名义上的大当家。
张作霖知道凭他一个人对付不了段祺瑞,不过再厉害的人也双拳难敌四手。俗话说得好,恶虎还怕群狼。就像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结盟以抗衡势不可挡的曹操一般,1920年4月,直奉两系军阀结成反段联盟,于同年7月发动直皖战争。皖系一败涂地,从此以后一蹶不振。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张作霖一言九鼎,甚至可以罢免当时皖系遗留下来的国务总理。
不过天下只有一个,在共同的敌人皖系被驱逐后,为了争夺实权,短暂的联盟宣告破裂,直奉两系自己打了起来。
这一打便接连打了两次,第一次直系获胜,奉系败退出关。第二次奉系获胜,直系落败,像皖系一般凉得不能再凉。张作霖率领着一帮操着东北口音的大老爷们风光入驻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相当的志得意满。
战争这件事,在事后看来,总是那么没有悬念,无非是一方成功一方失败。可在当时,却是每个士兵拼着性命换回来的,便连骁勇善战的将领,都不敢说自己一定能从战场上安身而退。
张学良作为奉系太子爷,自然不用从一介小兵做起,但真正的威信也得从战争中建立起来。
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解决麾下军官不足的痛点,他决定在清政府留下的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也就是编剧董婧后来创作的《烈焰军校》原型。
而张学良便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届222名学生中的其中一位。
时年18岁的张学良跟一般处在青春期的年轻男人一样,最受不得激将法,被父亲张作霖一番认定他吃不了苦的说辞一激,就忍不住血气方刚地入学了。而且为了证明自己是有真本事,他拒绝特殊待遇,学习训练起来十分刻苦,经过一年的培训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
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张学良结识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并在毕业后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郭松龄在奉军将领中,是别具特色的一个人,大致可以归类为土匪窝里的“儒将”。他早年受过北京陆军大学的系统教育,曾加入同盟会,多次得到孙中山赞誉,并深受后者革命思想的影响。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响应,郭松龄也在奉天密谋组织起义,但遭到清政府当局逮捕,欲处以斩首之刑。
幸好有仰慕他为人和才干的革命积极分子韩淑秀及时赶到,挽救了他的性命。
整个过程说来非常戏剧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当日,正当郭松龄等起义骨干被带到法场行刑时,韩淑秀一边手持一份新鲜出炉、刊登着“清帝退位诏书”的《盛京日报》,一边高呼着:“刀下留人!”十万火急地闯了进来。
时也运也,郭松龄等人的性命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获救了,但凡溥仪拖个一两日,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
郭松龄是孙中山的脑残死忠粉,即使差点将自己的性命交代出去也没能浇灭他的热情,继续追随后者领导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娱顶流游进了我的鱼塘 最新章节第160章 逐鹿天下英雄梦,网址:https://www.254y.org/282/28210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