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三国赵范33(1/3)
作品:《无限快穿逆袭》涂山下达撤退命令之后,荆南马兵自然就不再冲锋了。但,往哪个方向撤?士兵们四下一望,眼中搜索的是将旗。将旗所在,也就是将领所在的位置。
这样一来,撤退的距离,自然就不怎么够。想想也是,将领不可能很远。
面对敌军骑兵,撤退距离不够,是非常危险的。
但那五百曹军骑兵,居然并没有攻击。相反,曹军整队了,然后缓缓向城门方向退去。
等曹军完全入城了,荆南军队这才过去,把战场打扫了。
多后,选定方向,到达一处离城十几里的所在,安营扎寨。
次日上午,蒋钦和张绣来找涂山,涂山都打发了,让他们回去休息。
就在这个上午,甘宁和张绣到了。
最先冲锋曹军失败的那支队伍,是甘宁的。张绣的队伍,是第一次来到陈留城外。
“祖厉(张绣)初到,陈留曹军骑兵的情况,他们给你说了吧?”涂山问。
“说了,”张绣回答,“但不清楚。”
黄忠说:“那你就在这儿仔细听。听着听着就清楚了。”
黄忠年长,且又武艺高强,所以张绣没有再说什么了。
涂山说:“好了,言归正转。昨天,曹军骑兵的情况,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现在我们大家要商量的是,怎么样,去对付这样的骑兵。
“先说我个人的看法。
“我以为,曹军骑兵的盔甲十分精良,就连战马也是。这样一来,他们的马匹必然承重极高。快跑,冲不起速度;慢走,也到不了远途。这应该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这里要插述一下盔甲。
盔甲,字面意思就是盔和甲,实际指的是所有个人防护用具。
人们熟悉的盔甲,一般是将领的盔甲。
关羽,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这个重量,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比一般普通士兵的兵刃更重,却是一定的。
为什么比普通士兵的兵刃更重,自然是因为关羽的体质和武力。
同理可推,关羽的盔甲,也比普通士兵的盔甲更重。
跟兵器不同,盔甲重了,并不是更称手,而是更可靠。
就三国时期的工艺来看,可靠的,就是铁铜。不怎么可靠的,就是皮革。再往下,还有木片厚布,等等。
所以,一想到盔甲,脑海中出现的那些,都是将领的盔甲。普通士兵,不可能有那样的盔甲。
涂山说,曹军骑兵的盔甲十分精良,指的就是,他们穿戴的是将领的铁盔铁甲。就连一般没有盔甲的战马,也同样套上了铁盔铁甲。这么多铁器,战马的承重自然就高了。
甘宁说:“法凭(赵范)是说,曹军骑兵的速度不如我军?”
“这不明摆着吗?”周泰说,“只要我军不进攻,直接就立于不败之地。”
周泰这种说法,不是绝对正确,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军必须进攻。”蒋钦说。
张绣说:“我注意到一个情况。我军冲锋的时候,曹军也同样冲锋了。这应该可以证明,假使曹军原地不动,任凭我军冲击,他们可能会有较大的损失。”
黄忠道:“祖厉这个情况很重要。我军冲锋,曹军也冲锋,两军即将相遇的时候,我军往旁边跑开了。以曹军骑兵笨重的模样,相信无法跟随转向。”
张绣道:“就算能够跟随,他们也是追不上我军的。”
蒋钦道:“此计大妙。如此一来,我军就能把曹军调动起来。动久了,他们的战马就不行了。到时候,岂不手到擒来!”
甘宁道:“转向的时候,曹军射箭怎么办?”
是的,射箭怎么办。不能因为昨天曹军没射箭,就去判定曹军没有配备弓箭。
这个年代,弓箭乃是标配。
射箭?真要说起来,骑兵最大的克星,就是弓箭。
“我明白了,”周泰说,“曹军的盔甲,主要是用来防箭的。”
“这个问题很严重,”涂山说,“曹军能防弓箭,我军不能。由此亦可断定,曹军的箭矢配备很多。”
骑兵虽然也可以持盾,但因为马匹身体庞大,而无法防备周全。
当然,马匹跟人不同。方向不正、力道不足的箭矢,马匹能够做到不伤。人类没有那么厚的鬃毛;除了脚后跟,其它地方的皮革都不行。
“侧向冲击呢?”周泰问。
关于侧向冲击,其效果,看过无数车祸视频的现代人最清楚。
周泰这么问,自然不清楚。他关心的是,那么重的骑兵,侧向冲击到底有没有效果。
相当于担心,空载公交车能不能撞翻大货车。
涂山自然属于知情者。涂山知道,虽然直接撞翻大货车的可能性不大,但影响大货车的行动轨迹,则很容易。
但怎么说呢?
“我军可以斩马腿。”涂山说。冲撞不一定翻,斩断马腿肯定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限快穿逆袭 最新章节第105章 三国赵范33,网址:https://www.254y.org/344/34427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