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九章(3/4)
作品:《[三国红楼拉郎]金风玉露歌》说,现在弄得全家担心。”
薛宝钗靠在床背上,不施粉黛,淡淡说:“你不懂。不要出去乱说。”
“姑娘……”莺儿服侍宝钗多年,宝钗不大把悲喜放在脸上,但她是真觉出自从姑娘看了那本《春秋》,整个人都不对,“姑娘有什么心事,还是说出来好。像林姑娘一样整日发愁,可怎么好?”
“你这丫头,我并没有什么事要愁的。”薛宝钗依旧面无波澜。
油盐不进,莺儿束手无策。宝钗的病其实并无大碍,家里着急也是因为她甚少生病,又拖了许久,正巧逢上同刘家议亲的事,想着今早治好,才慌神。唯独莺儿觉出宝钗的异样不在内热,而在心里。
她说不上。姑娘不气、不愁、不怨,也没有放不下。若说是为了亲事,她从未开口说过一句不情愿的话。无非还是淡淡的,不反对,也不热情。
说来也怪,姑娘本不愿声张,可前几日发了病,又叫她告诉太太大爷,帮她请医生来。
莺儿觉得她像在和什么人、什么东西较劲。就像多年前,她和兄弟们偷跑去书房看□□,被老爷太太打骂,不哭不闹,就那么坐着,拒人千里之外,和自己、和不知道什么人较劲。
后来,也就万事不在意了。父母说什么,她便听什么。但莺儿知道,她凡事心里都有数。该做的,她会做。但她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没人在意。
莺儿也不知道她自己究竟在不在意。她自己都不在意了,还有谁为她在意呢?
莺儿回过味来,姑娘这般情形,多半是对亲事有异议,又无可奈何。她看房内无人,挨在床边,小声问:“姑娘心里不愿意,何不说给太太听去。太太那么疼姑娘,兴许……”
莺儿说了一半,便觉得嘴似蜜糖黏上,难以启齿。她何尝不知,婚姻之事,不是她姑娘做得了主的。
当即越想越凄苦难言,薛宝钗仍半坐在床上翻《春秋》,莺儿先哭起来,宝钗把书反扣在膝头,讶然问:“这是怎么了?我好端端的,你又哭什么?”
莺儿跪在床边,一边抹泪,一边抽泣,“我心疼姑娘,姑娘往后怎么办呢?万一像林姑娘……”
提到黛玉,宝钗心尖一痛,别过脸去,“又和林姑娘有什么干系……”
宝钗神思悠悠,自己也理不清头绪,“你要是担心这个,大可不必。我和她不一样。她是为了真心才那样。我和她终究不同。”
她没有真心托付的人,不是为了情情爱爱才不愿接受与刘琦的婚事。
假如没有那日在刘府后花园和诸葛亮的一番谈话,没有好奇追问,没有这本《春秋》,又或者早在来时不曾在隆中落脚,没有动那盘棋局,她现在已经欢欢喜喜,顺了母亲的意思,准备嫁衣,去做荆州刺史家的长媳。
她竟想问问诸葛亮,凡事看得透,究竟是什么心情?
莺儿打量薛宝钗动容,不住地想法子,“姑娘,莺儿说句本分外的话,姑娘不愿意,只能想办法。姑娘帮不了自己,我帮不了姑娘,姑娘想想可还有人能帮?哪怕想想,总没有坏处。”
嘴上这么说,心里都有数。两人的视线不约而同落在那本《春秋》上。
莺儿到诸葛家的时候,正是清晨。轻纱似的薄雾中,就见诸葛亮和一人站在门前,牵着毛驴,背着行囊,仙风道骨,不似凡尘中人。
“先生!”莺儿快步过去,怕诸葛亮离开,“我是来还您这个的。”
诸葛亮看这丫头面善,接过书,是自己送给薛宝钗的《春秋》,明白她是薛宝钗的丫鬟,笑问:“怎么?你们姑娘不肯要?”
“不,不不!我们姑娘很喜欢这本书。”莺儿记着宝钗的话,生怕说错一个字,“只是我们姑娘说了,先生本该是解惑的,却叫她徒增烦恼。”
诸葛亮身边那青年兀自捧腹大笑,唬得莺儿以为自己说错话,不敢继续说了。莺儿端详,这人长得面貌丑陋,一见难忘,当是来时路上给薛大爷指错路的那位庞先生。
“庞先生,是我说错话了?”
庞统笑得前仰后合,摆手道:“我不是笑你,莫怪莫怪!我是笑我这朋友,生平不管闲事,一出手,就惹上大麻烦!”
莺儿听他话是讽刺自己姑娘是大麻烦,禁不住气恼,奈何有求于人,少不得忍气吞声。
诸葛亮不疾不徐,语声温和,“那你家姑娘希望我如何呢?”
“哎!孔明,你这就为难人了!她们女人家,受拘束得很,你休要再扭捏!”庞统看莺儿窘迫,解围,“你不是自诩足智多谋吗?眼前就是困局,人家盼你出计破局呢!”
莺儿连连点头。
“要想破局,并非难事。”诸葛亮敛容,正色道,“但如此一来,我坏人姻缘,非但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换作其他事,我也不是不能答应。但姻缘一事,又非寻常小事可比。刘家乃皇室宗亲,又是一州之主,你家姑娘来日后悔,我如何担待得起?”
庞统想到怪话来逗他,碍于自己这位好友品性超脱,又有丫鬟在场,不好乱开玩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红楼拉郎]金风玉露歌 最新章节第36章 第三十九章,网址:https://www.254y.org/389/3895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