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 章 祭侄文稿(2/4)
作品:《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怕是他都要先交代在这儿,更何况现在只怕朝廷已经在想着怎么弄死他了。
至于安禄山的几个儿子现在也是心思各异,人心也不稳定,局面也不好,已经有人在想着逃了。
{颜杲卿被俘后怒骂安禄山,被安禄山派人肢解,舌头被钩断,在65岁的年纪遇害。
而他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下属袁履谦都被砍断了手脚...
颜氏一族被害人数多达三十口人。
758年,颜真卿派人去找侄子的首骨,悲愤交加中,写出了这篇文章。
如今这份书法作品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虽然书法造诣极高,但百姓们听到背后的故事,都唏嘘不已。
颜真卿心如刀绞,他不关心自己的书法作品成就如何、价值有多高,他只想亲人能够好好活着、叛军能早日平叛,自己的侄儿和从兄他们都能安然无恙,这就是他如今最大的心愿。
被颜真卿惦记着的颜杲卿一家,此时除了还年幼的孩童外,全都聚集了过来。
女眷们眼里都在默默流泪,男子们面上也是又悲又怒。
过了良久,颜杲卿平复好了心情,眼神在一个又一个家人身上扫过,“你们记住,我颜家忠的是国、是君,那些乱臣贼子终究要被钉在耻辱桩上,即便这一世依旧避免不了命运,但你们也不能退缩半步。”
颜季明回过神来,看着他爹点点头,“不错,即便是死,我也不当叛徒,家国大义,那才是君子所为。”
颜泉明一脸冷意,“这一世,安禄山那狗贼绝对不会再有机会了,他定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
开宝年间的百姓们,早就期待着叛军被彻底消灭的那天。
杜甫缓缓提起笔来,对于为国捐躯的人物,他是打心底佩服,一场叛乱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毁于一旦。
杨玉环想到安禄山那个人,眼里的愤然一目了然。
宫中
李隆基冷着脸,一道又一道旨意被下达下去,除了要加快消灭叛军外,还要对颜氏一族进行褒奖。
—
{因为一首诗,想去一座城}
看着新视频,百姓们都在议论。
诗人们更是想要听听到底是何人的诗,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更想欣赏一番。
酒楼茶馆等场所,读书人们也在议论,一些人甚至还开始下注。
{年少时背诵过的那些古诗,等我们长大后,不免生出想去看看诗人笔下风景的冲动。
听到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想去大西北,感受边塞地区的广阔;
听到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去扬州,欣赏一番李白笔下的三月扬州烟雨;}
光幕下
看着镜头里后世的玉门关和滕王阁景色,古人们只感觉怎么都看不够。
尤其是见光幕这么说,不少人士也有想要出去走走看看的冲动,然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老百姓们想出一趟门还真不容易。
对于扬州的百姓们,他们倒是不需要出远门就能看到家乡的风景,不过看久了他们好像也习惯了,也想去感受一番大漠的粗犷。
与之相反、历代驻守在玉门关的将士们,还有些伤感惆怅,他们长年累月的驻守在此,早就看够了大漠的荒凉,一心惦念故乡的亲人和风景。
周武时期
还年少的王之涣就很纠结彷徨了,少年的脸上欲言又止,所以他以后会去玉门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去的呢?是为官被贬谪还是单纯去游历?
王父背着手一脸自豪,既高兴孩子名垂青史,但同样的他心里也担忧极了,“吾儿,你自幼便聪慧好学,但做学问和处事不同啊,以后你可要注意...”
......
天宝年间
想到已逝的好友,高适一边为好友的诗句千古永流传而高兴,也遗憾不能将祝福分享给友人。
{听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想去苏州感受江南深秋夜景;
听到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想去杭州;
听到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想去武汉;}
百姓们不见得认识这些诗人,但光看几句诗作也知道写得有多好,再加上镜头里不断变换的各地美景,勾得他们也心生向往。
帝王们都感觉自己有些可怜,别看他们是皇帝,但也不是哪都能去。
天宝年间
张继看着光幕差点激动的说不出话来,“这是说我吗,是我写的诗?苏州的确是个好地方,不行,我收拾收拾,等天气暖点就去苏州。”
还在朝中任太仆寺丞的崔颢,眼里的惊讶都藏不住了,周围的同僚们也是纷纷上前打趣,羡慕的有、欣赏的有,叫崔颢一时间都手足无措起来。
熙宁年间
显然赵顼都有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最新章节第325 章 祭侄文稿,网址:https://www.254y.org/427/42702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