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治世(2/3)
作品:《道缘儒仙》”
叶昊天听后有些疑惑,问道:“不是还有佛祖主管心性变迁的吗?按理说有了佛祖的配合,玉帝的管理应该容易很多,根本不应该出现天界众神佛心骤降的问题”
巫相摇头叹息道:“佛祖的心性管理也存在不足之处人们往往只重视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于死后的六道轮回并不在意这从神丹币和佛心币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来,本来两者之间是一比一的关系,现在却成了十枚佛心币才能兑换一枚神丹币目前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佛祖和众位菩萨苦口婆心劝人向善,别人却不理不睬毫不动心由此可见单有佛祖的管理还远远不够,还要寻找其余的方案作为补充”
叶昊天听完也叹了口气,道:“没想到天界的管理也面临着人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怕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必须反复探讨仔细求证才能逐渐完善我只能粗略地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时他看到坐在巫相身后的年轻人正在飞的写着什么
巫相看他注视自己的身后,笑着解释道:“这是天庭要求的,所有闯关者关于天庭管理的想法必须记录下来,然后由守关人摘录有价值的部分上报天庭,为天庭的革提供思路特别颖的东西还会转给玉帝审阅,若是他老人家看了高兴,说不定还有额外的赏赐”
叶昊天一听来了精神,自己曾经答应三位大儒力争改变儒家在天界处于底层的地位,现在不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吗?不管结果会怎样,自己总应该尽力争取一下
想到这里,他急忙坐正了身子,将儒家的“仁”功施展开来,使自己的心跳跟对方的内心波动完全一致,然后才用无比亲切而诚恳的声音道:“晚辈认为,如果不考虑佛心的管理,只从玉帝主管世间万物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天庭的管理还是人间的管理都离不开道与法,同时还应该加上儒家的因素
其中道家无为而治,主张‘主逸臣劳’,‘上无为而下有为’,以虚静无为为根本,顺应事物本身,因势利导不先物而动,不后物而行,物来则应之,故能主宰万物
法家则主张通过‘寄治乱于法术’,不但要任法不任智,‘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还要让一切人与物的资源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儒家的‘无为’是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玉帝和神职人员只要自己德行端正,施行德政,天下的人就会像众星拱北斗一样顺从其治理,这样便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道、法、儒三者之间应该密切配合,互补不足,才能使天庭的管理比较完善,达到三足鼎立的稳定状态”
巫相听得两眼放光,鼓掌赞叹道:“好,先生讲得十分透彻不知能不能举个例子来听听?”
叶昊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觉茶水很奇特,不禁低头看了两眼,道:“前辈,这天茶清凉爽怡,果然不同凡响”
巫相听他讲到关键之处,正在满心欢喜之时,闻言只是道:“是,是,请先生接着讲治世方略”
叶昊天接着道:“譬如很久以前中原的秦汉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国征服六国,靠的是以法家为基础的残酷无情的精神为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的政策一切史书和百家说,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被彻底焚毁甚至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坑儒’之事
然而只有法家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秦朝很快因为残暴统治而迅垮台当刘邦领军进入安的时候,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的苛法这就是从法家到道家的转变
汉朝初年‘黄、老’大兴,儒、道、法有了一定程度的结合,才有了当时的‘景之治’
后来汉武帝感到,如果要维持统一,还是要统一帝国内的思想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正式宣布儒为官方说,六经在其中占统治地位他的措施比起秦朝的措施要积极得多,也温和得多不是像秦朝的措施那样不加区别地禁绝一切派,而是从‘百家’之中选出一家,即儒家,给予独尊的地位,作为帝国的教义还有一点不同,汉朝的措施没有颁布对于私自教授其他各家思想的刑罚它仅只规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须习六经和儒以儒为教育的基础,也就打下了以后历代考试制度的基础”说到这里,他暂时停下来喘一口气
巫相却还想再听下去,接着问道:“‘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如此一来是不是法家和道家都废了呢?”
叶昊天环顾四周,发现兰儿正手托香腮看着自己,眼睛里满是钦佩自豪的神情他对兰儿笑了一下,然后转头望着巫相道:“至于法家,虽然成了秦的替罪羊,可是也从未全部被人抛弃法家能够针对的状况提出的统治法术所以,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展,帝王们不能不依靠法家的理论和方术这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
同样的,道家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我曾仔细揣摩过中华帝国的历史,发现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时候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道缘儒仙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六章 治世,网址:https://www.254y.org/62/6264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