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1/3)
作品:《汉侯》纨绔能入新营, 是经父兄上请, 天子点头。>
怎料一天不到, 仅五人留在营内, 其余畏惧艰难, 尽数跑回家中。事情的后果相当严重, 非但祖宗颜面受损, 父兄在朝堂脸面挂不住,更会给天子留下恶感。>
诸位大佬挥舞起鞭子,一是不肖子的确该揍, 二来是揍给天子看的。没有这顿收拾,万一天子震怒,要下旨严惩, 全家上下都未必得好。>
各府闹出的动静不小, 掌事人从未想过遮掩。不到两日时间,消息不胫而走, 迅速传遍城南。>
获悉此事, 刘彻挥退宦者, 坐在宣室内哈哈大笑。窦太后听陈娇转述, 也是忍俊不禁。>
实事求是的讲, 知晓这些贵人子弟一天没熬过,当日去当日回来, 刘彻十分恼火,的确有心严惩。然而, 接到韩嫣从林苑送回的书信, 又得知各家的反应,火气登时消去不少。>
去芜存菁,精益求精。>
以这些人的资质和表现,勉强留在营内,未必能有所作为。日后走上战场,和匈奴正面交锋,难保会拖累同袍,对战事造成影响。提前离开,倒也省去不少麻烦。>
再则,出了这件事,凡是牵涉到的列侯和关内侯,面对天子必然少几分底气,不会轻易找麻烦。>
思及此,刘彻心情大好,仅存的一丝火气也消失无踪。>
只是心中想通,表面仍要做做样子。>
当日朝会之上,刘彻始终板着面孔,表情严肃。视线扫过纨绔的父兄,更是怒目横眉,尽显不满。>
不是朕逼你们送家中子弟入营,是你们主动求来的吧?>
结果如何?>
一天就跑回家中!>
这就是功臣后代,高门子弟?>
有这样的不肖子孙,还满口夸耀先祖功绩,宣扬家风尚武,脸红不脸红!>
刘彻相当入戏,满朝之上,除丞相卫绾眨两下眼,包括大将军窦婴在内,愣是无一人窥出天子的真实情绪。鉴于此,家中出了不肖子的列侯、关内侯纷纷起身,满面羞惭,向天子承认错误。>
“臣管教不严。”>
认错归认错,语言十分有技巧,三绕两绕,始终没说出请天子严惩。>
刘彻差点被气笑,心中倒也知道,让二十多位侯爵集体认错,自己算是占了便宜,可以见好就收。>
归根结底,家中出了“天坑”,又不能真下死手,几鞭子送去坑祖宗,做父兄的再不情愿也得背锅,一肩扛起后果。>
有了这场好戏,接下来的朝议十分顺利。>
朝廷推行三铢钱,在边郡建设畜场,推广羊毛和羊绒制品,以及在长安郊外打造田庄,大规模饲养禽类的决议,都得以顺利通过。>
其中有一段小插曲,为穿着方便,进一步保暖,部分羊毛制成的衣物仅有领口,未有开衽,且衣料类胡服,有博士籍此提出反对。>
“汉民岂能肖胡!”>
博士振振有词,更举出周礼。>
不等武帝发怒,丞相卫绾慢悠悠开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汝佚六百石,冬日有厚衣,庶人仅有葛麻,遇寒风冷雪,饥馁冻疾者不知凡几。食肉糜者,怎知食不果腹之苦。”>
卫绾语调不高,也不类博士激动,却是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汉初的朝堂上,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等济济一堂,有严奉礼仪的典范,也有务实为本的实干家。阴谋诡计不缺,刚正不阿亦不少。>
鉴于道家无为而治的基调,朝堂之上,从来不会只有一个声音。>
卫绾话音落下,又有两名博士起身,同举周礼,更提出冬日衣皮氅、穿皮靴之例,质问反对此议的同僚。>
羊毛又非贴着胡人标签,怎么就不能穿上身?>
仅有领口,没有右衽,但也没有左衽,怎么就是肖胡。而且这样的衣物是穿在内,外有短褐,谁会无聊到扒开去看?>
昔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方得以强盛,跻身七雄之列。>
好东西就该拿来用,因细枝末节摒弃才是蠢到极点。>
持不同意见的朝臣你来我往,几位大佬先后下场,最后,还是实干派占据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提出反对的两名儒经博士,朝中大多数儒生和实干派站到一起,坚持以民为先,待民能吃饱衣暖,再提礼仪不迟。>
少数服从多数,不服也会被压服。>
事情顺利通过,旨意当天下达。>
因这场争议,本该受到更大阻碍的钱币改制反倒无人提及,让鼓足力气,做好充分准备的刘彻很有挫败感。>
飞骑奔出长安,北上边郡。>
边陲太守们陆续接到圣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侯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六章,网址:https://www.254y.org/88/8885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