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清附录清代的官制(3)(1/3)
作品:《官场现形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满清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农民和少数民族,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财力,除原有的苛捐杂税外,还采取捐纳的方法;人力,就以武爵来引诱人们为它拚命。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一役,就有以军功而记名的提督达八千人之多,总兵、副将等更不计其数。全国的实缺提督不过十余人,总兵只有几十人,副将只有一百多人;既然没有这些位置来安插,当然这些武官就永无补缺之望。于是后来盛行“借缺补署”,就是以高级武官的品位,来做低级武官的职务,而且还不容易得到实缺。光绪年间,记名的提督、总兵,最多只能当个营官,至于守备、千总一类的武官,能够当到一个什长,已经很不容易了。
武官的任免奖惩和官大同异,不再述。
九官员的考绩——京察和大计
官员的考绩,每三年举行一次。京官的考绩叫做京察,外官的考绩叫做大计。
京察有列题、引见、会核;大计有考题、会复:这些都是对官阶不同的官员定出不同的办法。京察由各官署长官考察所属的成绩,列等送吏部,依守、才、政、年四格而分为一、二、三等。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
一等——守清,才长,政勤,年或青、或壮、或健。
二等——守谨,才长,政平(或政勤,才平),年或青、或壮、或健。
三等——守谨,才平,政平(或才长,政勤,守平)。
督、抚虽在外官之列,因为是地方最高长官,所以也列入京察列题之内。
大计由州、县官上至府、道、司,层层考察属员,再汇送督、抚作最后考核,然后送到吏部。大计最好的考语为“卓异”。
京察一等,经引见皇帝后记名,再交本官署长官重加考语,再引见一次,就有“外放”实缺的优先权。大计卓异予以注册,经引见得旨,就加一级回任候升。
此外还有六法的规定。六法是:一,不谨;二,罢软无为;三,浮躁;四,才力不及;五,年老;六,有疾。当京察或大计时,对不谨和罢软无为的革职;浮躁的降三级调用;才力不及的降二级调用(无级可降就革职);年老和有疾的休致。——休致就是免去职务,但仍可保留官衔。至于贪酷的官员,随时可以参劾,是不在六法之列的。
平时对官员的奖惩有处分和议叙。处分:一,罚俸一个月到两年;二,降级,有降级留用(降一级到三级)和降级调用(降一级到五级);三,革职,有革职和革职留任两种。议叙:一,纪录(一次到三次);二,加级(一级到三级)。纪录三次以上,就可以加一级。加级升衔的,照所升的官衔,换给顶戴。加级、纪录是可以抵冲降级、罚俸的。
另外还有开复的规定,凡是降级留任的,三年无过就开复——就是复任原官。革职留任的,四年无过就开复。降级革职留任之后而又立有功劳的,也可以提前开复。
武官的考绩五年一次,叫做军政,由兵部主持。
这一切规定虽然很严格,实际却还是靠人情和贿赂来决定的。
十官员的剥削收入
清时官员的薪俸是非常微薄‘的。一品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每月只合到十几两银子(京官有所谓“恩俸”,照原俸另给一份;另外给一点有限的俸米)。但是,当时有些大官僚生活的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固不必论;就以知县来罢,尽管是七品的前程,通常也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然而他的俸银每年只有四十五两。这样,试问怎样可以维持?惟一的办法,只有从人民头上去榨取、剥削。
凡是州、县官,主要都靠着征收钱粮时的收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多改成“折色”,——改征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征收银子,都有一种所谓“耗羡”的陋规。征粮食,怕漕运时有损失;征银子,怕火耗有损失;于是在正额之外,加收若干粮食或银子,叫做耗羡。耗羡,每地丁银一两,加征五分到一钱几分;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这当然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人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有时候,这种种非法的、额外的陋规,甚至超过正税十余倍之多。
雍正年间,为了要革除这个弊病,就把耗羡归人国库,另外发给官员“养廉银”,例如知县看缺分如何,每年给养廉银几百两到一千几百两不等。但是,地方官并不因为有了养廉银而“廉”,仍然千方百计的在钱粮上打主意,可以借口银子成色不好,也可以借口粮食份量不足,而任意敲诈勒索。而且,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譬如,市价二千合一两银子,他可以定为二千四百合一两;田赋上缴有一定数量,通常缴到八成就完成了任务;如果有水灾、旱灾,明明是八成,可以报个五成:这一切多余的收入,都到了州、县官和他的爪牙的腰包里。此外,人民打官司也是州、县官索诈的好机会。“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俗语足以明此中的黑幕重重。
所以,做州、县官的,如果不太黑心,每年总可以弄个一两万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场现形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最新章节第147章 清附录清代的官制(3),网址:https://www.254y.org/70/70957/148.html